2025 年伊始,东莞市政府重磅发布 “一号文” 与 “二号文”,明确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核心,提出构建算力底座、激活数据要素、培育垂直领域模型等十大有力举措,目标直指 2027 年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此大背景下,深耕产业载体运营的产业中天,依托旗下松山湖国际金融园、LINK·联科、联科滨海智造港、宏远中天·AI 产业中心等产业社区,凭借 “空间 + 服务 + 生态” 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深度投身东莞新型工业化转型实践,为城市数字化进程注入强劲新动能。
在刚刚结束的东莞市两会上,产业中天董事长、总裁张宇凯在政协分组讨论中,就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这一话题,结合市政府发布 的“一号文” 和 “二号文”,从工作实践的层面提出了工作的新思路。
精心布局产业载体:
“三园联动” 构建千亩科创带
产业中天以 LINK·联科、宏远中天·AI 产业中心、联科滨海智造港为关键节点,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金融创新、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协同网络。其中,LINK·联科致力于打造总部经济产业集聚区,目前已成为南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度集聚的标杆园区。
宏远中天·AI 产业中心
同在南城科创片区的宏远中天·AI 产业中心,聚焦 AI 技术研发与金融科技领域,与 LINK·联科在区位上紧密互动、协同创新,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为产业创新发展开拓全新前景。
地处水乡道滘的联科滨海智造港,瞄准高端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方向,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优势,承接来自 LINK·联科、AI 产业中心的先进制造需求,实现产品功能互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无缝对接。
我们认为,东莞庞大的中小微企业虽转型比例还较低,但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全球罕见的应用场景。产业中天通过 “三园联动” 策略,贯通 “孵化 - 研发 - 中试 - 生产 - 仓储 - 展销 - 数据中心 - 总部 - 人才居住” 全产业链生态圈,充分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需求,助力科技成果顺利从 “实验室” 迈向 “生产线”,切实帮助企业高效对接政策红利与技术资源,有力赋能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正是对这一丰富应用场景的积极挖掘与利用。
全力打造服务生态:
“灵创计划” 驱动企业全周期成长
自 2021 年起,产业中天积极响应东莞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的号召,推出 “灵创计划”。该计划旨在整合产业资源,构建空间载体链与服务赋能链的双链闭环生态圈,采用 “空间 + 资本 + 技术 + 人才” 的四维驱动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空间层面,灵创计划整合松山湖、南城等区域超 4 万平方米载体,通过租金补贴、资源置换等优惠政策,重点承接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19 个战略性产业,精心打造智能化产业社区。
在服务端,灵创计划构建起 “资金 - 资产 - 资源” 赋能体系:联合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涵盖债权融资、股权投资等全周期的资本支持;建立政企政策直通车机制,年均协助企业获取专项扶持资金;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配套人才公寓、打造绿色低碳园区等基础设施,并通过职业培训、能耗监测等精细化运营手段,为企业和人才营造优质、绿色、低碳的成长环境与发展空间。
LINK·联科 国际人才基地
这一服务生态的打造,与东莞加大数字化基建投入相契合。产业中天通过自身的资源整合与服务体系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部分难题,从空间、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长期来看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孕育新业态,有助于东莞在算力基建、数据与模型创新等方面政策的落地实施。
着力推进人才培育:
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东莞的 AI 人才缺口已超 5 万人,且预计到 2030 年全国 AI 人才缺口将达 400 万。面对东莞 AI 人才短缺的严峻现状,产业中天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新范式,通过活动牵引、人才服务及全球引智等多种方式,助力企业破解人才难题。
产业中天定期举办AI 技术分享会、应用案例沙龙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深度解析政策红利,帮助企业精准把握发展机遇。同时,深入企业开展职称评审政策宣讲,并组建专业评审团队,确保人才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此外,产业中天依托松山湖国际金融园的莞港合作窗口,积极引进数字化治理人才,推动跨境解决方案研发,并设立人才公寓、创新奖励方案等,吸引海内外 AI 人才携项目入驻。
为此,我们建议东莞需要加快对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养,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规模要跟上,尤其是现有职教学校应开设 “AI + 制造” 相关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产业中天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实践,不仅通过自身活动与服务吸引人才,更是为后续本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与需求反馈,为构建更全面的人才培育生态贡献力量。
积极营造创新生态:
从 “产值考核” 迈向 “技术突围”
在东莞加速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的进程中,传统的企业评价维度需要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逐步向更注重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与产业生态引领价值的综合评估体系转变。
作为产业运营载体的先行者,产业中天率先将技术创新体、工业智能体等创新主体引入产业社区,这些企业借助引入 AI 技术,成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同时,我们一直坚持赋能企业攻克产品加工、预测性维护等 “卡脖子” 关键应用场景,同时协同政府招引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形成 “基础研究 - 场景验证 - 规模应用” 的生态闭环,为东莞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底层支撑。
在招引、培育创新型企业方面,我们认为东莞应制定全新策略及标准,抛弃以产值、创税为核心指标的考核机制,设置以创新能力为指标的考核机制,引入更多创新力企业主体和研发机构,促成更多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产业生态。
产业中天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的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通过引入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技术场景等,助力东莞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中不断前行。同时,产业中天借力莞港合作便利,利用香港在国际金融网络、数字化治理等方面的数据优势,结合东莞制造业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合作开发 “金融 + 制造” 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东莞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完善产业服务生态,与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东莞范式目标高度一致。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产业中天以 AI 为有力支点,正全力撬动东莞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产业中天将持续深耕载体运营、聚合产业生态、激活创新活力,携手政府、企业、人才共同打造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的东莞典范,助力每一家园区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